
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前期,国民党军队里有不少“路军”,像杨虎城将军率领的陕西军队纵横配资,当时的番号就是第17路军。
通常来说,“路军”的编制比“军”更大,所以一个路军之下应该辖有数个军。但蒋介石为了防止地方势力坐大,往往不给他们太多建制名额。比如第17路军名义上有两个军,但每个军下面却只有一个师:第38军第17师(孙蔚如统率)和第7军第42师(冯钦哉统率)。
除了这两个正规师,第17路军实际还掌握着3个警备旅、骑兵团、特务团以及若干直属营,总兵力超过6万人。
到1937年初,第17路军进行了整编。原先一些投靠中央的部队被重新划分,剩余3万余人则改编为第38军。军下编有第17师和第177师,同时特务团等单位并入警备旅,依然保持3个旅的框架。
在这些部队中,第17师无疑是核心主力。它在路军时期虽然只是一个师,但实际扩编成3个旅9个团的规模。1937年初,第49旅旅长王劲哉带两个团投向南京,剩下的部队则整编为2旅4团加一个补充团。
展开剩余77%整编刚结束,全面抗战就爆发了。蒋介石对陕西军的战斗力十分看重,立刻命令他们开赴华北战场。于是孙蔚如带出了第17师、军属教导团和第177师的一个旅。但老蒋觉得兵力还是少,又打算抽调警备旅,最后因陕西防务紧张才未成行。
不过,陕军到了河北后,并没有以整体作战,而是被拆散分配:第17师归中央军关麟征指挥;教导团交给从第17路军分出去的第27路军(冯钦哉部)统辖;第177师的529旅则被派往忻口参战。即使在同一战场,第17师也被拆开分配,无法形成整体作战力量。后来转战山西,在娘子关一带纵横配资,第17师和教导团又参战,但依旧各自归属不同指挥体系。
根据回忆资料,第17师当时兵力约1.3万人。但赵寿山将军上报的数字更为准确:军官777人、士兵约1.02万人,总计约1.1万人。编制上,师直属有炮兵营、补充团(相当于一个步兵团)。下辖两个旅:
- 第49旅:第97团、第98团
- 第51旅:第101团、第102团
每个团大约2000人,加上补充团约1万人,其余1000人左右为师部及直属单位。
装备方面,根据赵寿山将军的上报,第17师的武器数量为:
- 步马枪6040支
- 轻机枪138挺纵横配资
- 重机枪60挺
- 手提机枪97支(冲锋枪)
- 手枪317支
- 82毫米迫击炮30门
- 150毫米重迫击炮4门
- 山炮8门
- 刺刀4184把
- 大刀2896把
从步枪数量来看,平均每个团超过1100支,比中央军步兵团的千余支还要多一些,说明步枪兵力比较充实。轻机枪则明显不足,每个连只能配3挺,这只是最低标准;相比之下,中央军嫡系部队每连可达9挺。重机枪的配置还算正常,每营有一个机枪连,和中央军差距不大。
火炮方面,82毫米迫击炮30门,平均每团6门,与中央军标准相当,属于较高水平。山炮8门组成两个炮连,应该是老式75毫米山炮。至于150毫米重迫击炮4门,则是西北地区自产,编为一个炮连,归属炮兵营。这在当时算是难得的重型火力,不过受限于射程和机动性,战场作用有限。
此外,刺刀和大刀的配备,基本确保了每个战士都有近战武器。
综上,第17师虽然装备不及中央军嫡系先进,但在地方军中已经是顶尖配置。它作为第17路军的精华,承载着陕西军人抵抗日军的希望。赵寿山将军率领这些陕西汉子纵横配资,凭借有限的武器装备,毅然走上抗日前线,迎战武器精良、火炮密集的日军野战师团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